后塵江梅誰比數(shù),獨抱孤根對青女
出自宋代胡榘《次忠定史越王丹桂韻》:
霧隱森森小山碧,不嫁東風矜國色。
流芳端自蕊珠仙,曾是先皇親拔識。
一身便足當三千,氣韻乃在黃香前。
聊同蕖菊領(lǐng)秋色,不與桃李爭春妍。
日幄云幛護青茜,丹霞為臺月為殿。
露滋韶艷染猩袍,風引清芬吹雉扇。
結(jié)根只合帝子鄉(xiāng),價重未可瓊瑤償。
濟川小試舟楫利,作醴更助椒蘭香。
仙籍英聲在丹地,紫殿名高非濫吹。
影斜遙漢玉蟾寒,香渡鎖窗金鴨睡。
運際千齡遭圣明,氣使萬里開塵氛。
一枝昔已擅風采,五方今正傳氤氳。
后塵江梅誰比數(shù),獨抱孤根對青女。
幸分余馥霑后來,一吐寒花照霜宇。
佇看一諾輕千金,嫣然顧笑舒丹心。
愿公千秋長在廣寒宮里住,容我驂鸞共來去。
注釋參考
后塵
[follow in sb.'s footsteps] 行路時身后揚起的灰塵,比喻在別人的后面
干工作要勇于創(chuàng)新,不步后塵
詳細解釋(1).行進時后面揚起的塵土?!段倪x·鮑照<舞鶴賦>》:“逸翮后塵,翱翥先路?!?李善 注:“言飛之疾,塵起居鶴之后。”
(2).比喻在他人之后。 晉 張協(xié) 《七命》:“余雖不敏,請尋后塵。” 唐 杜甫 《戲為六絕句》之五:“竊攀 屈 宋 宜方駕,恐與 齊 梁 作后塵?!?蕭三 《南京路上》詩:“一個一溜往前走,二人緊緊地步后塵?!?/p>
江梅
一種野生梅花。 宋 范成大 《梅譜》:“江梅,遺核野生、不經(jīng)栽接者,又名直腳梅,或謂之野梅。凡山間水濱荒寒清絶之趣,皆此本也。花稍小而疎瘦有韻,香最清,實小而硬?!?元 張雨 《喜春來·除夜玉山舟中賦》曲:“江梅的的依茅舍,石瀨濺濺漱玉沙?!?清 張錫祚 《題美人歲朝圖》詩:“和氣散林皋,江梅香滿屋?!?沉尹默 《玉樓春》詞:“垂垂又見江梅發(fā),空醉剛圓杯底月?!?/p>
比數(shù)
相與并列;相提并論?!稘h書·司馬遷傳》:“刑餘之人,無所比數(shù),非一世也。所從來遠矣?!?宋 蘇軾 《與蔡景繁書》:“又念以重罪廢斥,不敢復自比數(shù)於士友間,但愧縮而已?!?明 王世貞 《短長上》:“ 秦 人恐而退,自擯為戎,不敢比數(shù)于諸侯?!?/p>
考校計算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“簡稽鄉(xiāng)民,以用邦國” 漢 鄭玄 注:“簡,謂比數(shù)之;稽,猶計也?!薄稘h書·梅福傳》:“ 建始 以來,日食地震,以率言之,三倍 春秋 ,水災(zāi)亡與比數(shù)。” 顏師古 注:“言其極多,不可比較而數(shù)也?!?清 李漁 《閑情偶寄·頤養(yǎng)·行樂》:“世人憂貧而致疾,疾而不可救藥者,幾與 恒河 sha{1-1}比數(shù)?!?/p>
孤根
(1).獨生的根。謂孤獨無依或孤獨無依者。 唐 張九齡 《敘懷》詩:“孤根亦何賴?感激此為鄰?!?唐 張九齡 《出為豫章郡途次廬山東巖下》詩:“孤根自靡託,量力況不任?!?宋 范仲淹 《依韻酬府判龐醇之見寄》:“直節(jié)羨君如指佞,孤根憐我異凌霄?!?柳亞子 《三月廿一夜聽羅邁部長報告時事有作》詩:“披肝瀝膽談團結(jié),贏得孤根淚似麻?!?/p>
(2).獨立的根基;獨特的根底。 唐 杜甫 《滟滪》詩:“ 灧澦 既沒孤根深,西來水多愁太陰。” 宋 王安石 《金山寺》詩之三:“滄江見底應(yīng)無日,萬丈孤根世不知?!?金一 《文學觀》:“ 杜 之《典》, 馬 之《考》,尤掌故海也。 鄭樵 孤根,前無古人?!?/p>
青女
(1).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:“至秋三月……青女乃出,以降霜雪?!?高誘 注:“青女,天神,青霄玉女,主霜雪也?!?南朝 梁 蕭統(tǒng) 《銅博山香爐賦》:“於時青女司寒,紅光翳景。” 唐 杜甫 《秋野》詩之四:“飛霜任青女,賜被隔南宮?!?清 姚鼐 《問張荷塘疾》詩:“今年青女慵司令,九日黃花未吐枝?!?郭沫若 《東風吟》:“青女相欺又幾時?眼前百卉競芳菲?!?/p>
(2).借指霜雪。 唐 寒山 《詩》之一一五:“屢見枯楊荑,常遭青女殺?!?宋 王安石 《紅梨》詩:“歲晚蒼官纔自保,日高青女尚橫陳?!?元 張可久 《一枝花·冬景》套曲:“玄冥不出權(quán)獨占,青女三白勢轉(zhuǎn)嚴?!?清 納蘭性德 《浪淘沙·秋思》詞:“霜訊下銀塘,併作新涼,奈他青女忒輕狂。”
(3).喻指白發(fā)。 明 顧大典 《青衫記·樂天賞花》:“繁華易隕,恐青女又侵青鏡?!?/p>
胡榘名句,次忠定史越王丹桂韻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- 潤卿遺青饣迅飯兼之一絕,聊用答謝——— 皮日休〔唐代〕
- 卜居——— 白玉蟾〔宋代〕
- 盟云——— 陸游〔宋代〕
- 望海潮(次龍有章韻)——— 趙文〔宋代〕
- 慶元二年皇后冊寶十三首——— 佚名〔宋代〕
- 贈黃道士思成祈雨感應(yīng)——— 姚勉〔宋代〕
- 連昌宮詞——— 元稹〔唐代〕
- 湖南午坐雨作歸山堂共成四絕句——— 張镃〔宋代〕
- 送張子野知虢州先歸湖州——— 梅堯臣〔宋代〕
- 橫舟——— 盧會龍〔宋代〕



















